第13章 寻幽探胜-《爱似烟花一瞬间》
第(2/3)页
下了车,丁一松拿起相机给叶丽诗照了两张像,然后又请一位游客给他俩合拍了一张。合罢影,两人手持门票走进戒备森严的大门。
沿着磨得锃亮的石阶道缓缓向龙门山攀行,山腰间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石窟和雕像,像一幅幅古朴典雅的画卷,扑面而来,让他俩应接不暇。
这些形状各异的石窟,孕育着众多的大小石像,凝结着说不尽的传奇故事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古阳洞、宾阳中洞和奉先寺。
历日旷久的古阳洞开凿于公元493年,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、佛教内容最丰富、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。洞内正壁造一佛二菩萨,四壁及窟顶佛龛琳琅满目,龛楣、背光等处的雕刻精细繁缛,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时绘画、雕刻的高超水平。该洞也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。腰缠万贯的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额银两,开凿窟龛,以求广植功德,祈福免灾,并且留下了大量的书法珍品。在书法珍品“龙门二十品”中,古阳洞就占十九品,另一品在慈香窑中。“龙门二十品”字型端正大方、气势刚健质朴,结体、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。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,魏碑体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。
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,抠心挖肚的工匠们用时二十四年才完工。洞中有十一尊大佛像。正面为释迦牟尼坐像,峨髻挺鼻,两耳垂肩,双眼似弯月,额头镶嵌着摩尼珠宝,看上去丰姿绰约。右侍阿男是释迦的从弟,左侍迦叶是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。南北二壁各有一佛二菩萨立像。这些造像,庄严肃穆,令人望而生畏。
在龙门石窟的大小造像中,最赫赫扬扬的要属奉先寺了。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窟,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、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。端坐中央的卢舍那大佛,高十七点一四米,其中头部高四米,两耳高一点九米,弯眉丰颊,文雅大方,在明媚的阳光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。两侧侍立的二弟子,老者伽叶道貌凛然、严谨持重,少者阿难眉清目秀、掇乖弄俏。其他各位恃立菩萨头戴宝冠,身挂饰品,肩搭帔帛,潇洒倜傥。奉先寺的雕刻艺术,是唐代宗教艺术的概括,也是我国雕刻史上伟大的典范。
丁一松和叶丽诗边看边聊边照相,用了两个多小时才看完龙门山的石窟。两个人离开龙门山,上了一座横跨伊河的大桥,直奔对岸的香山。
香山石窟的规模比龙门山石窟还要大,曾有“龙门山一山,不如香山一湾”的说法。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,香山石窟命舛数奇、毁废众多,现已所剩无几,值得一看的只有擂鼓台三洞。擂鼓台中洞主尊为弥勒,整尊造像采取高佛雕手法,背光为龟甲形背屏,周围环绕着伎乐人、飞天、骑象和骑狮的童子。主尊端坐在束腰方形高台坐上,台坐下部延伸出两朵莲花,每朵莲花上站立着一尊菩萨,整个造像雍荣闲雅,浑然一体。
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,洞内三尊大坐佛中,东壁的主佛毗卢舍那佛意为“日”,即除暗布明之意,因此又称“大日如来”,在密宗里“大日如来”指的就是释迦牟尼。前壁南侧雕有八臂观音一尊,前壁北侧还雕有四臂十一面观音。
擂鼓台南洞主佛也是“大日如来”,主佛头戴佛冠,臂戴臂钏,脖子戴项圈,穿袒右肩式袈裟,整个造像保留了外来造像艺术风格。佛端坐在束腰方形台座上,这种台座在武周时期是十分流行的式样。从正面看,佛头部微微向下倾斜,目光向下俯视,和礼拜者的眼神交流,流露出一种关爱世人的殷殷之情。在四壁上有层层排列、高约三十六厘米的菩萨坐像七百六十尊。菩萨在古印度都是男性形象,传入中国后逐渐演变成女性的形象,让人诧异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