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39章 冲刺技能CD中-《超级U盘》
第(2/3)页
这方面的典型例子,就是传说中“人类制造的第一种超音速物体”——长鞭,有经验的人可以甩动长鞭发出一声非常响亮的“啪”的声音,那便是鞭稍的线速度短暂超过音速,引发激波而造成的音爆声。
飞机在空气中跨越音速时同样会产生强烈的音爆,同时产生的振动对机身是相当大的负荷,二战时就有活塞飞机因为飞得太快接近音速而空中解体的案例,因此人们把超音速时的这种现象叫做音障。后来的超音速飞机都有着尖尖的鼻子以及向后掠的三角翅膀,就是为了可以更加安全地突破音障实现超音速。
而以直升机的结构,超音速并不是可以承受的目标,所以设计师必须控制旋翼翼稍的线速度在零点九马赫以下,以免“撞”上音障,轻则带来音爆噪音,重则翼折机毁。
这就导致旋翼不能做的很长,更不能转得很快,只能通过增加旋翼叶片的数目来提升升力和速度,通常旋翼的旋转速度只有每分钟几百转,而涡轴发动机的转速却高达每分钟几万转,因此涡轴直升机还得安装复杂的减速机来把速度降下来。
用在火车以及舰船上的发电用涡轴,同样也有这个问题。
因为感应电动势是交变的关系,发电机发出来的电都是交流电,所谓直流发电机是通过换向器和电刷将之抵消,才能输出直流电,但是因为结构复杂应用不变,现代电力系统依然普遍使用交流电,只在需要时才通过交直流转换器变成直流电。倒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,导致其所使用的5v直流电的需求量大增,以致出现了自带5v直流输出的插线板和汽车。
交流电的变化频率由发电机磁极旋转次数决定,然而经过百年发展民用用电设备的频率被规范到50(欧)\/60(美)赫兹,反过来限制住了发电机的转速,也就是最多每分钟3600转,不然发出去的电用了。
所以对于电传舰船以及电传火车来说,减速机vs高频电机是一对纠结的问题,想要方便使用现有的发电机和用电器,就得用减速机把燃气轮机的输出转速降下来,否则就得开发专门的高频发电机以及电机。
好在随着时代发展,一些军用高频电机技术逐渐扩散到民间,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(mtg)通常都内置高频发电机,输出的高频交流电经过整流变成高压直流电,再变成了民用的50\/60赫兹交流电。
“黑马”所搭载的wr50发电机也是使用类似的设计,以便取得更小更轻的外形。
其实总体来说,发电功率只有50千瓦的wr50性能只能说是一般般,车载mtg早就有上百千瓦的产品在售。
之所以这么弱,主要是因为它是小马北美研发中心自主研发的,本质上是一个用于技术验证的练手之作。
一方面,涡轴的技术虽然说扩散了,但是最顶尖的技术始终掌握在几大航发公司手中,而他们又不怎么看得上发电市场,尤其是mtg这样的微型发电市场,所以小马北美只能通过招聘相关专业毕业生、收购其他三流小公司甚至民间团队技术的办法来获取技术,技术底子还是比较薄弱的,标准定得太高肯定会导致研发成本的进一步激增。
另一方面,他们也得顾及一下技术封锁的问题。老美这边对民用产品和技术的销售放的比较开,但要是出口到太平洋对面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,要是辛辛苦苦研发一款叼炸天的mtg,说不准穿着黑西装的联邦调查员就会找上门来,掏出证件说“我们有理由怀疑你正在窃取限售技术,请跟我们走一趟”,那可就杯具了。
重重因素之下,小马的第一款微燃就只能这么中规中矩了,唯一的亮点就是体积和重量控制做地比较好,同时搭载的电子控制系统颇为先进。小马公司本质上还是一个电子公司,研发的车辆平衡系统其实和无人机上面的飞控系统是一脉相承的。他们造车的方法完全就是直接把四轴飞行器放大,塞进车壳子里面,再装上车轮就成了,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造车总是喜欢真四轮驱动的原因,减成两轮驱动或者传统中轴传动反倒更麻烦。
好在对于“黑马”来说,50千瓦的发电机已经差不多够用了。这个功率并不是越大越好,因为越大的功率输出就意味着更多更热的废气排放,肯定对散热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,进而挤占车上有限的空间。
第(2/3)页